1.有谁知道预报天气的植物有哪些吗?

成都天气异常发黄!_成都天气异常

四川古称“天府之国”。旅游得天独厚,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雄秀奇幽,风光旖旎。九寨沟、黄龙寺、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稻城亚丁—最后的香格里拉、海螺沟、四姑娘山、蜀南竹海等一大批景区景点驰名中外。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筑风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川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8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在四川。四川还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泸沽湖摩梭人走婚风俗、康定跑马山转山会、凉山彝族火把节等独具魅力,民族风情浓郁。川菜、川酒、川茶更是香飘海外,享誉世界。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而冬天的四川又别有一番韵味,在峨眉山、九寨沟、西岭雪山、瓦屋山、四姑娘山、海螺沟、卧龙、龙池等景区,由于山体垂直高度形成的冰挂、雪松,冰瀑,随处可见,更为奇妙的是,抬头是冰雪,低头是温泉,浸泡在温泉之中赏雪观景,其乐无穷!四川的冬雪时间持续3个月,最低气温在0度—零下10度之间,对害怕寒冷的南方人来说,完全能够适应,没有凛冽北风、天寒地冻的感觉。因此,四川的冰雪被誉为“温暖的南国冰雪世界”,也是距东南亚、港、澳、台地区最近、最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冰雪景区。.  第五届南国冰雪节的主会场将设在峨眉山景区,峨眉山是四川省最早开发冬季旅游的景区之一,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景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下旬有将近4个月的积雪期,其独特的冰雪景观,早已享誉中外,冬游旅游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第五届南国冰雪节主会场活动将紧紧围绕冰雪、温泉、美食三大文化主题,通过观景、滑雪、戏猴、浴温泉,品名茶、拜普贤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峨眉山冬季旅游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在九寨沟、卧龙、海螺沟、牟尼沟、西岭雪山、四姑娘山、瓦屋山、大英死海等景区还将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活动。  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何需千里迢迢到严寒的北方?冬季的四川就是一片分外妖娆的南国冰雪世界!  峨眉银装  峨眉银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方圆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瑞雪连绵不断,群峰满银色。形状各异的山峦、千姿百态的植被,一经白雪所覆盖,就形成了一幅圣洁的峨眉冬韵图。峨眉山滑雪场位于峨眉山风景区内,在海拔2500米的雷洞坪停车场公路右侧。它占地25公顷,冬季平均气温-5℃,积雪期为3个月。这里环境优美,建筑具有欧洲韵味,备有意大利进口高级雪具400付,滑雪和雪上飞碟项目能满足人们不同年龄段的需要。同时安全设施,餐饮配套设施等方面完善便利。峨眉山交通十分便利,从成都出发仅需2小时便可到达。  西岭千秋雪  西岭千秋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95公里),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区内大雪山最高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而得名。座落于成都西岭雪山的滑雪场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大型高山滑雪场、大型雪上游乐场和大型滑草场、高山草原运动游乐场。  滑雪场拥有2000套世界名牌滑雪器具,10条国际标准滑雪道,可容纳2000人同时滑雪。从加拿大和日本进口的35辆雪地摩托,从欧洲进口的全地形车、蛇形滑雪车、雪上飞碟、雪上滑车等设施,形成了20个雪地游乐项目,成为国内唯一的大型雪上游乐场。全长2500米的吊箱式观光索道,将滑雪场与西岭雪山主景区日月坪联为一体,让你领略云海、日出、阴阳界、日照金山、森林佛光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山奇观。  九寨冬韵  九寨冬韵: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的九寨沟景区,随着秋去冬来,褪去了缤纷斑斓的秋色,开始换上了素雅清逸的冬装,玉树琼枝、翠海冰瀑,处处呈现出一派粉妆玉砌的前国冰雪风光,为广大游客营造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冬天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九寨沟2004冬之旅”活动将倾力向海内外游客展现九寨沟丰富的冬季冰雪旅游产品,并特别为游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九寨沟民俗游、冰雪冰爆游、节庆游、转山游、健康游等,展现了九寨沟神奇美丽的冰雪世界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国宝科趣  国宝科趣: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惜物种为主及高山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20万公顷。区内分面的100余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总数的10%,因而卧龙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距成都130公里的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1980年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单位,同年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保护区内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尘埃少、噪声低、空气中氧和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大氧吧。  海螺冰川  海螺冰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位于贡嘎山东坡一条最长的低纬度、低海拔的可进入性最强的现代冰川,它是观光旅游、登山探险的最佳去处。冬季的海螺沟最具迷人风,穿过白雪皑皑的原始森林等待着你穿着冰装到它身旁的雪地里嬉戏、玩耍。在海拔2800米处,世界最大的冰瀑布之一等着你的赞叹;冰川滑雪将带给你惊险与刺激。海螺沟距成都280公里,其中二分之一为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只需4—5小时即可到达景区。冬游海螺沟请自备好羽绒服、游泳装、墨镜、雨伞及根据自身需要备少量药品。  瓦屋冬魂  瓦屋冬魂: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的瓦屋山,位于四川盆地西沿的洪雅县境内,公园面积104万亩,瓦屋山冬季是南国观森林冰雪的最佳胜地。从每年11月中旬到来年5月上旬,瓦屋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山上冰挂、雪挂、雾凇、雪凇、冰柱、冰瀑随处可见,山顶象尔山庄旁的两个大型滑雪场可进行各种活动,雪橇、雪上飞碟、滑雪板、射击等雪上项目是理想选择。瓦屋山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各种服务设施初具规模,景区水泥路已全面贯通,从山脚到山顶有瓦屋大酒店、珙桐山庄、象尔山庄、光相山庄等宾馆,可提供2000个床位,能满足不同需求游客的需要。  自贡恐龙  自贡恐龙:第九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将于2003年元月24日在自贡彩灯公园举行,届时将展出100多组大中型灯组、5000多个灯饰小品,一些灯组和小品灯,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文化为主,辅以其它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作为塑造展示对象,题杜涉及30多个国家的人文景物,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完美结合,并邀请北国哈尔滨20多组大型冰灯和100多个冰雕作品同台参展。  蜀南竹海  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位于宜宾市境内,方圆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44平方公里,共有8大景区134处景点,其绝妙之处是500多个山头上生长着58种7万余青青翠竹。隆冬,竹枝结满晶莹瑞雪,如翡翠托玉,满眼清绝冷艳,另有一番韵致。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四姑娘山以雄峻挺拔闻名,山体陡峭,直指蓝天,冰雪覆盖,银光照人。山麓森林茂密,绿草如茵,清澈的溪流潺潺不绝,宛如一派秀美的南欧风光,人称“中国的阿尔卑斯”。冬季的四姑娘山异常秀美,是观赏四姑娘山全貌的最佳季节,游人可戏雪、赏雪、享受冬日阳光,过一个既有阳光又有冰雪的冬季。  中国死海  中国死海旅游度区依山傍水而建,规划控地5000亩,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位于四川大英县,距成都114公里。中国死海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是一个只生产快乐而不长水草的地方,其储盐量高达42亿吨,海水含盐量超过22%,还富含钠、钾、钙、溴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类似“中东死海”,人可以在水中轻松漂浮不沉。经国家有关权威机关验证,死海海水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肥胖症等有显著疗效,还可以充分舒缓疲劳、缓解精神压力。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人在死海漂浮1小时可达到8小时睡眠的功效。中国死海以“死海漂浮”为主,结合现代水上运动、休闲、疗养、保健等要素,建设形成一个集新颖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旅游度胜地。

路南石林,大理古城,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瑞丽,丽江古城,昆明滇池,翠湖,世博园,三江并流、普者黑、九乡、建水风景名胜区,丽江玉龙雪山,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虎跳峡,高黎贡山,无量山,哀劳山.阿庐风景区,元谋人遗址,泸沽湖,腾冲火山,基诺山....

有谁知道预报天气的植物有哪些吗?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花忙,短期有雨降。

燕子低飞 天将雨

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蚂蚁搬家 天将雨

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猪衔草 寒潮到

狗泡水 天将雨

鸡晒翅 天将雨

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蚯蚓封洞 有大雨

水井冒泡 鸡鸭不安 马不进圈 蛇上树 关于地震的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久晴大雾必阴 久雨大雾必晴关于天气的

蜻蜓低飞有雨

蚂蚁搬家有雨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4、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5、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6、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

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1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从14年12月下旬到1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8、地鼓异常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1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

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1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剌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或地震部门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

(2)地震的微观异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近日,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最近,在俄罗斯克里米亚雅尔达生物地震试验场,科学家发现蜥蜴的“第三只眼”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试验场是一片不大的山坡地,山脚下有一条通向海边的公路。这里不仅是岩蜥蜴和蛇蜥等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它们平时过冬的地方。18年来,试验场的场长谢尔盖·沙雷金每天都要到这里走一趟。一般来说,他也不是能经常碰到这里的居民,因为蜥蜴出来晒太阳时,通常互相间隔20-25米远。但一旦有突发情况,爬行动物就不得不离开藏身之地,那时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蛇蜥。

那些住在地球上地震频发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都有一套能预报地震的本领。研究了30多年地震的孙士宏专家说,“地震前有预兆的动物种类有很多,中科院动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调查数字显示,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有58种动物在震前的异常反应比较确实。比如,猫、狗、熊猫、鱼、蛇、老鼠、蚂蚁、蜜蜂等等。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动物感觉更灵敏,小动物比大牲畜感觉更灵敏。”

克里米亚的地震工作者通过观察爬行动物的举动,也成功地预报了一次地震。年10月5日,尽管是夜里,气温又低,蜥蜴还是纷纷从洞里爬了出来。约一个小时后,地震仪记录下雅尔达沿海一带有地动现象。还有一次,1986年6月26日,他们也测出了地壳有轻微晃动。那天下着雨,但蜥蜴异常活跃,并不像平常那样躲在洞里。雅尔达尼基塔植物园的科学家们决心要弄清这种“灵敏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无数次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一个能让爬行动物感知地震的生物机理。

作为最古老动物种群的代表,蜥蜴对地磁和电磁场的反应都很敏感。这是因为蜥蜴的神经系统有别于其他动物。

据谢尔盖·沙雷金说,爬行动物有一种所谓的腔壁器官,称为“第三只眼”。这个器官位于间脑的末端,在负责调节神经系统的骨骺旁边。有趣的是,蜥蜴的这个器官通过一个专门的小孔伸到了体外。和蜥蜴不同的是,蛇的“第三只眼”藏在颅骨里面。动物真有第三只眼吗?中科院成都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说,“蜥蜴作为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之一,分布范围很广。以第三只眼而著名的蜥蜴是生活在库克海峡中的楔齿蜥,楔齿蜥的特征就是其颅顶上具有第三只眼,幼年的时候能感光,而成年后基本失去作用。这种颅顶眼是从早期脊椎动物遗留下来的特征,在爬行动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但是都没有楔齿蜥的第三只眼著名。”

至于蜥蜴的第三只眼和地震预测之间的关联,专家表示国内未对此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所以不能确定其结论。

据俄罗斯《总结》周刊报道,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他们认为“第三只眼”确实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

在试验中,他们把几只蜥蜴放在大强度的高频电磁场环境里,结果几天后发现,这些接受试验的动物统统死去。后来,将它们改放到低频地磁场环境里,蜥蜴就显得特别活跃,跟在野地里地动之前的表现如出一辙:它们都想从圈里跑出去,频繁地挪动地方,明显地表现得烦躁不安。然而试验结果却给生物学家们出了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将强磁暴产生的干扰同地震征兆区别开来?于是他们在试验场安装了地磁仪,由它们来测定地磁扰强度,即所谓的行星磁感应指数。如果地磁场出现高频扰动或剧烈变化时,爬行动物便有了感觉,开始有所活跃。那就该发生地震了。

1990年,克里米亚的苏达克市发生6级地震,之前科学家们在离震中40公里的地方就发现了蜥蜴的异常举动。据目击者说,当时地上铺满了蜥蜴,它们在山岩和石头上成垂直排列,因为这种竖向姿势能帮助它们适应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它们就靠这种姿势来减缓地动前夕先行到达的信号的影响。卡拉达格山地质站的工作人员说,在搜集全有关电磁、地球物理、地质和生物等方方面面的资料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在所养动物的帮助下,生物地震学家学会了预报地动的强度和震区,不过他们现在还得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现在他们知道,生物指示器不仅在地震前几个小时,而且在几天前就会有所表现。

据生物学家介绍,爬行动物有别于仪器,它们的预报从未出过差错。

由于蜥蜴有从古代祖先那里继承的神经系统,所以这便成了比较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它们能感知离震中半径为100公里范围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认为,地震前地面和气候会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这种细化更容易使动物的感知器官受刺激,从而使它们的行为发生异常。当然,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季节变化、疾病、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等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1.奇妙的含羞草:人们都知道,用手碰含羞草一下,它的叶子会合拢起来,又垂下去,似害羞样。同时会因为“害羞”的程度不同,预示的天气也不同:如被触碰的含羞草其叶子很快合拢、下垂后,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状,说明天气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若叶子受触后收缩缓慢、下垂迟缓,或叶子稍一闭合立即张开,预示着即将有风雨来临。 2.一般南瓜藤的顶端均是向下缓缓趋前生长的。但是,如在夏季的早晨,发现南瓜藤的顶端普遍朝上,就预示着天气将由晴转雨。如在阴雨天气里发现南瓜藤的顶端普遍朝下,那应预示着天气将会由雨转晴。 3.在夏季里,柳叶下垂,随风摇摆,景致怡人。如发现柳叶“变白”,洛阳天气,就预示阴雨天气即将来到。实际上并非柳叶变白,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是柳叶在阴雨天之前,会全部反转过来,因柳叶的反面是浅绿色,表面还有一层“白霜”。 4.胭脂花(又名紫茉莉),开花在夏季,成都天气,有紫、白、红等颜色。一般在头天傍晚共花,第二天早晨凋萎,温州天气。根据胭脂花凋萎的时间,可对当天的天气作出判断:如天刚放亮花就立刻凋萎,预示当日天晴;若是花凋萎的时间较晚,就预示当天是阴雨天气。 5.野蒿(这里主要指杜蒿和黄化蒿)是耐旱能力极强的菊科野生植物,遍布我国各地。若在大旱天气里发现它的根部生出很多幼嫩的白色小芽,就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看动物测天气 “人不知春鸟知春,鸟不知春草知春。”人们发现,不仅许多动物有洞天察地的本领,而且一些植物也有这种“奇术”。在植物王国里,有些成员竟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在我国西双版纳生长着一种奇妙的花,当暴风雨将要来临时,便开放出大量的花朵,人们根据它的这一特性,可预先知道天气的变化,因此大家叫它“风雨花”。风雨花又叫红玉帘、菖蒲莲、韭莲,是石蒜科葱兰属草本花卉。它的叶子呈扁线形,很像韭菜的长叶,弯弯悬垂。鳞茎呈圆形,较葱兰略粗。春夏季开花,花为粉红色或玫瑰红色。风雨花原产墨西哥和古巴,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略带粘性的土壤上,不耐寒冷。 那么,风雨花为什么能够预报风雨呢?原来,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 无独有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长着另一种奇花,也能预报晴天还是下雨,所以人们称它为“报雨花”。这种花非常像我国的菊花,花瓣呈长条形,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花姿,二者所不同的是,报雨花的花朵比菊花大2―3倍。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报雨花能预报晴雨的奥秘是,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当地居民在出门之前,总是要看一下报雨花,宿迁天气,如果花开就不会下雨,如果花萎缩,就预示着将会下雨,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植物气象员”。 花儿知晴雨,草木报天气。多年生草本植物结缕草和茅草,也能够预测天气。当结缕草在叶茎交叉处出现霉毛团,或茅草的叶茎交界处冒水沫时,就预示要出现阴雨天。因此,有“结缕草长霉,天将下雨”;“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谚语。 有趣的是,草不仅能预报天气,而且还能测量气温。在瑞典南部有一种“气温草”,它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这种草的叶片为长椭圆形,花为蓝、黄、白三色,所以又叫它“三色堇”(图19)。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温度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温度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当温度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当地的居民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更为有趣的是,大树也能预报天气。在我国广西忻城县龙顶村,有一棵100多年树龄的青冈树,它的叶片颜色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时,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后天气转晴时,树叶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色。当地居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便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故人们称它为“气象树”(图20)。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这棵青冈树叶色变化能预报天气之谜。原来,潍坊天气,树叶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叶绿素是叶片中的主要色素,在大树生长过程中,当叶绿素的代谢正常时,便在叶片中占有优势,其它色素就被掩盖了,因此叶片呈绿色。由于这棵青冈树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在长期干旱即将下雨前,常有一段闷热强光天气,这时树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受到了抑制,而花青素的合成却加速了,并在叶片中占了优势,因而树叶由绿变红。当雨过干旱和强光解除后,花青素的合成又受到抑制,却加速了叶绿素的合成,这样叶色又恢复了原来的深绿色。 在安徽和县大滕村旁的一棵奇树(当地人叫它“朴树”),株高7米,树围3米多,树冠覆盖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它也是一株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根据其发芽的早迟和树叶疏密即可知道当年雨水的多少。如谷雨前发芽,且芽多叶茂,即预示当年雨水多,往往有涝灾;如正常发芽,且叶片分布有疏有密,即预示风调雨顺;如推迟发芽,叶片也长得少,则为少雨年份,常常出现严重旱灾。 实践证明,保定天气,它的预报很准确。例如,1934年这种树推迟到农历6月份才发芽,结果和县出现特大旱灾;1954年它发芽又早又多,那年和县发了大水;18年它推迟到端午节才发芽,果然又是大旱年;1981年它发芽时间正常,全株树叶有疏有密,当年和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科学家对这棵奇妙的“气象树”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对生态环境反应特别敏感,所以能对气候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棵树的这种奇特作用,也许是它对环境条件的巧妙适应性的表现。 各种动植物和器具对天气变化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反应非常灵敏。当天气将转阴雨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它们会表现出异常反应。这些反应,均可作为预测天气的参考。